推进学习型组织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

发布时间:2012-03-20 作者:周海英 来源:

     摘要:高校是探索真理、传播科学的场所,是思想创新、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阵地,开展“创争”活动具有特殊意义。当前,学校正在处于大跨步发展时期,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创争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文从分工会所在学院新的五年规划对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出发,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试点制度建设的实效和制度建设完善的展望三部分来探索分工会在“创争”试点建设中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协助试点进行制度建设,推进试点团队建设,进而提高团队成员自身素质,从整体上提升团队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创争”活动 ;学习型组织;制度建设

    随着高校“创争”活动的推进,对“创争”活动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作为“创争”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基层分工会致力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组织和个人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来构建的。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不断增强团队学习力和创造力为核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观念,不断创新。
在学校大发展的背景之下,学院新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制定,对学院新的一个五年中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作了具体的规划。无论在教学或科研任务上,都对学院未来的五年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按照学院的“十二五”规划,“力争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5-30%;引进和培养2名左右国内相关学术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增加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和特色师资数量;新增1-2个省部级创新团队,新增2-3个校级、院级教学团队。”在具体的措施上,规划明确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提升师资队伍的层次结构。”“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访学和业务进修与培训,为教师创造条件,协调教学与进修的关系和计划安排;关注教师任职资格和职称评审过程中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指导,使教师顺利步入较高任职阶段。”
    从学院新的五年的规划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摆在了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位子,这当然和外语学院本身的历史渊源有很大关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分工会如何能抓住学院发展的契机,利用学院“创争” 试点建设的平台,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不仅能提高教职工的个人业务水平,也能从侧面辅助学院的教学科研发展。
    一、 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如何才能让“创争”试点成为具有辐射性的先进典范,让每个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凝聚成一个学习型小组,关键就在于自身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制度是保障团队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需要。一个好的团队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工作的保障,制度是对成员的规范,促使成员们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协调好工作的进度,让团队能规范化运作。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团队有统一的核心发展方向,明确的制度能保障成员不偏离团队的整体目标。通过合理的设置各个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团队成员能更好地进行协调工作进度,减少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和消极抵消作用,促成团队效应的最佳发挥。
制度是满足团队成员公平感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团队竞争力提高主要依赖于团队成员的协调和努力。如何使得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状态处于最佳,创设一个成员满意的环境非常重要。没有合理的制度,团队成员的付出及收获都没有办法得到衡量。团队公平感来自于程序公平、分配的公平及互动公平三个方面。团队制度的建设要将这三个不同的维度考虑在内。“创争”试点建设中需要每个成员的全身心投入,将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公正、公平、公开的团队制度在这个时候就成了团队考查每个成员的准绳。
制度建设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障团队成员的权益。作为一个整体,学习型组织建设过程中牵涉到内部成员的资源分配、信息获得、成果申报等问题,没有制度建设,这些环节就无法得到合理的管理。任意性的管理只能导致团队工作效率的下降,挫伤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
制度建设也是激励团队成员的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将团队成员放在适合他的位置上,有助于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助于形成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出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 “创争”试点制度建设实效
    分工会于2008年以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组为创争试点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过去的两年里,基于一系列的制度,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组在教学、科研,以及老师的自我提高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成效。大学英语部顺利通过了校精品课程的考核,每一届学生的四级通过率都逐年提高,在各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学英语部在教学改革上也是大步伐迈进,在大学英语系列选修课程的建设上有不少创新,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反响。
    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在于成员的学习能力。大学外语部采取学历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及定期、分批派中青年教师赴国内知名院校和国外院校进修学习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结合大学外语部的实际情况,青年教师占团队的绝大部分,如何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强化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学管理等相关问题是学院非常关注的问题。学院针对这一情况,于06年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挥系、部主任和督导组“听课”的作用,学院制定了相应的听课制度,鼓励教师互相听课;为了加强教学,大学外语部建立了年级教学团队,实行小组合作教学制;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积极创造条件让老师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制定学科群计划;由外籍教师、国内外学者为外语教师举办各种培训班。这些措施都为大学外语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团队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
    科研出成果:在学院科研奖励制度的激励下,大外部教师除了教学,都积极参加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三年来出了一系列成果。近三年来,课程组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核心20多篇,一级期刊1篇;课程组06年开始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三年来共申报立项31项,其中省厅级课题17项。09年有两个项目获得浙江省教育厅二等奖和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三等奖。11年,大学精品课程组被列为校级B类教学团队。
教学研究活动出成果:大学外语部制定了教研制度,每学期定期进行集体教研活动,并做好主题式研讨及记录。近年来,我校的大学英语四级的过级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在省里高校稳定地保持在前列;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比赛,成果颇丰,这些都得益于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开放的语言学习支持环境极大的丰富了全校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网络课件的使用、语言实验室的自主学习模式、四级强化教学、英语节/英语角活动等方面都深得学生好评,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学英语任课教师每年组织学生参加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希望之星英语演讲大赛”,频频获奖,较好地满足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范式和教师发展模式的双重转型:在课程团队、科研团队的引领下,课堂教学有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外语课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系列选修课程中纷纷推出重点课程,外语教学的生评教在全校也高居榜首。10年,大学外语部在系列选修课程上开始建设校重点课程,其中“高级英语”被列为校重点课程。目前,各个课程组都在做积极的研究探索,对教材、教法做进一步的研究,积极探索课程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11年4月,学院设立了一批院立课题,其中有14项都是大学外语部的研究课题,而且不少是基于新课程建设的教改课题。
    三、“创争”试点制度完善展望
    学习型组织制度建设已经让大学外语部“创争”试点尝到了甜头。在各项制度的衔接上当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以及急需得到完善的地方:
首先是学习制度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教师的进修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块制度往往牵涉到教师的个人发展利益,公平地做好这些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要。如每年的暑期教师培训及各类会议,利用好大学外语部的各类教师培训资源,通过进修制度的完善(包括进修人员的选拔方式及选拔程序、进修人员的汇报制度、进修成效的考核等),将符合该研究方向的教师送出去,才能让这些教师在专业研究领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资讯。只有从制度上保障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促进团队内教师个体的发展。
    其次,约束和激励机制还有待加强。良好的激励保障机制和措施将大大促进先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分工会将在学院党总支的指导下在“创争”试点内从教学、科研两方面进行约束与激励机制建设。建立集中学习交流考勤制度、教研室教学研讨制度;设立创建学习型组织奖励基金,并制定详细的奖励办法,对大学外语部中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中有突出贡献的课程群(教学、科研或学生竞赛)进行奖励;四六级通过率向来是学校非常重视的指标,也是大学外语部全体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四六级通过率奖励制度的建设将从侧面激励教师的积极性。通过这些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建设,分工会能协助“创争”试点教学、科研氛围的营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整个试点团队的发展。
    竞争机制也是团队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学科研团队来说,教学技能是体现团队整体实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标。从2011年开始,学院专门组织了大学英语课程的讲课比赛,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大学外语部每年配合学校的青年教师技能比赛,进行大学外语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多媒体可见制作大赛,从这些比赛制度的完善、比赛的报名组织、评比及成果的共享,分工会能利用好本身的协调平台作用,协助大学外语部做好制度的完善工作。
    在学院新的“十二五”规划实践过程中,分工会将发挥好自己独特的平台作用,利用目前的“创争”试点,即大学外语部的建设成果,积极在试点内推行“提高个人素质、增强专业知识、注重知行合一”的学习氛围,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创建一个团结、奋进、民主、快乐的团队,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团队的集体智慧下,使个人在教学科研上获益,从而提高教师的发展。在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将良好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学院新的“创争”试点中,做到“以点带面”,真正让试点起到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淑卿. 自我超越及其修炼[J]. 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03)
[2] 康宝泉. “三愿景”帮助员工实现自我超越[J]. 中国培训, 2011,(06)
[3] 朱鉴斌.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实践应用[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06)
[4] 余小茅. 论我国的课程愿景[J]. 教育发展研究, 2006,(23)
[5] 方桐清. 学习型社会视阈中高职教育的愿景[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14)
[6] 刘戈. 你的愿景不是我的目标[J]. 时代青年(月读), 2009,(04)
[7] 刘红宁, 章德林, 康胜利. 愿景教育:激励大学生成才的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4)
[8] 姚怀山, 崔骅. 领导活动中的追随者研究综述[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