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习型团队建设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1-11-17 作者:董前民, 黄昌清, 倪凯 来源:

      摘要:为顺应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求,为提高青年教师素质,在高校教育机制中,引入学习型团队体系,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概要介绍了高校教师学习型团队含义和特点,并分析在高校建设学习型团队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归纳出学习型团队的组织建设策略,从而使得学习型团队能够快速、合理地应用于高校教学科研体制中。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习型组织,团队,教学科研
      “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并已被广泛接受。到了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Peter M.Senge,1947-)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管理学思想,“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在《第五项修炼》中概括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1]
      “学习型组织”理论广泛应用于企业组织中,为顺应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求,为提高青年教师素质,将其移植到高校教育机制中,从而建立以教研组为主体的高校教师团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教师学习型团队含义
      1990 年,彼得•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中详细阐述了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团队学习、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称它们为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聚合起来可以革新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在其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著作中提出“团队是学习的最佳单位,团队学习比个人学习更为有效,团队学习是发挥团队智慧的最佳途径之一” [1]。
      学习型团队是指由若干教师以共同目标, 通过对某一个共同关心的主题组成学习团队, 进行有计划、分工合作的一种学习模式。它以团队为基本构成形式,以教师教学活动和专业领域科研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
二、 教师学习型团队特点
      (1) 人本性。主要以“自主管理”方式体现。在教师学习型团队中,教师是团队中唯一的主体,通过团队成员间相互交流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2) 合作性。学习型团队相较于个人自主学习的优势就在于,团队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团队内部通过网络沟通等形式,学习讨论各种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组织中职位和权威的限制,使普通团队成员大胆学习和交流,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其次,新型的领导角色。团队领导承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领导岗位不固定,由团队成员轮流担负[2]。
      (3) 愿景目标一致性。愿景是组织和个人渴望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促进个人及组织发展的动力源泉。高校教师学习型团队的共同愿景,由自下而上的讨论协商方式形成, 使得每个团队成员以此为目标,共同努力、自主创新,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4) 高效的学习机制。通过激励学习机制、知识传播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实现信息传播,保障知识共享的有效进行,共同讨论学习,充分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
三、 影响教师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因素
1、自主权影响
      教育管理的人本思想认为,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如果各方面束缚教师的自主权,不仅影响团队工作方式的灵活性、工作内容的丰富性,而且严重打击教师的积极性,被动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达到考核机制为目的,有悖于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初衷。
2、管理方式滞后影响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教师学习型团队的基础和灵魂,民主的管理方式下,团队可以广集全体团员的思想, 使得共同愿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真正体现“共同”之涵义,从而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3、不良沟通现象的影响
      沟通是建立一切人际交往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关系以沟通程度为条件,只有实现有效沟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应是增进相互了解、增强相互信任、促进知识共享、解决相互矛盾的工具,对于提高团队工作效果和教师专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
四、 学习型团队学习组织策略
     在普通高校中实施学习型团队进行学习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让教师从原来熟悉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并认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需要优秀的组织领导者,还必须具备完整的学习模式方案,让高校教师欣然接受这种学习模式,大力支持并有效地融入该团队中。再者,学校应该让教师充分去领会该模式的实际效果, 帮助教师适应这个学习型团队体系。对于起始阶段, 首先, 学校应该让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现阶段工作重点等问题明了化。其次, 由于一开始教师们很难选择适宜的学习主题或者选择的主题偏离学校的实际发展需要, 此时可以密切联系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推荐适当的主题;可以招标、挑选等方式组团进行学习研究;也可以适当聘请教育专家、研究基础的人员参与辅导、访谈, 旨在让教师们熟悉学习型团队学习的过程[4]。学习型团队组织策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一直是学校科研活动的主要载体。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能够自主申请到的课题项目数量相当可观,往往需要一定的教研经历后才能实现。为此,通过建立学习型团队,在高级教师的带动帮助下,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合作与学习, 提高了学校教育的效能, 从而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案例分析。学习初期, 应该选取典型案例,由于初次接触学习型团队,需要通过团队教师间的相互讨论、总结案例,并结合本高校的实际情况,旨在让教师明确案例中团队学习的一般流程, 以及其优势所在,然后再结合本高校的相关案例, 进行团内分析讨论、提出问题, 继而得出适合自身的相关策略。
      集体备课。学习型团队学习中的集体备课应该与以往的教师集体备课侧重点有所不同。以往的集体备课,更多地是为了完成教育计划, 而学习型团队学习更应该突出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学习以及探索课的备课,不仅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而且可以分析存在的问题根源,避免自身会发生同样的错误。当然还可以帮助改进其他教师所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优劣互补。
      教师论坛。专家论坛的形式一直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该学术交流形式注重实际性问题,能够针对教育问题进行讨论与争鸣。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年7月第二版.
[2] 朱敏.高校教师学习型团队构建的理论研究[J],工会论坛.2007.9.
[3] 方茜.浅谈教师学习型团队的建构[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4] 许晓芸,陈骏.基于学习型团队的校本教研[J].校长阅刊.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