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从工会的角度概括的总结了在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师德师风建设对高校发展的保障支撑作用,探讨了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并提出了分工会在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实践过程中采取的基本措施。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教育使命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工会工作当代的使命和必然要求,是工会工作的传统优势项目。
关键词:工会;师德师风建设
一、引言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
师德建设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良好的师德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教师的“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以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着力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的第一要务。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也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
高校工会是学校党委、行政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职能,肩负着党和教职工群众的重托。工会的教育职能是指工会帮助职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技术素质。二级学院是高等学校按照学科设置的教学行政基层组织,在大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人、财、物的权力不断向学院下移,大多数高校实行了学院领导负责制。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特点二级学院遇到了很多新的矛盾和新的困难,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学院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发展和稳定的目标才能实现。而二级学院工会是校工会的基层组织,其主体是教师,而教师又是师德建设、师德规范实践的主体,所以,分工会的职能就不是简单的对职工进行一些素质教育,而是要将其重点放在提高师德师风上面。因此,如何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如何提高教师的科研诚信,是二级分工会发挥职能的关键所在。
二、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唐代韩愈对师道的独到见解是:“师者,为人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传统师道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享有精神快乐和幸福。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概括。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实践中,以“为人师表”作为特殊的高尚人格的历代教育家对后世及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中华民族奉为师道实践者的典范。
师德师风建设,不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讲,都包含了一种信念即信念建设和信念教育。狭义的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广义的师德是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不仅包括道德,还包括思想和政治方面的素质。因而在新时期的师德建设体系中还包括了理论信念、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学术信念和生活信念等许多方面。
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首先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既有“爱国奉献,上下求索”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时时显现“严谨求实,追求完美”的科学态度。其次,应体现时代赋予教师的时代特征。体现在教师自我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为,包括先进的社会观、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第三,新的历史时期虽为师德加入了新的内涵,还应认识到师德也表现为一种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教师的形象有历史赋予的光环。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人世范、学术造诣深厚、师德师风高尚等等。第四,还应认识到教师本身所处时代的社会价值。因此,作为教师要看重自我,懂得自重。陶行知先生说过:“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第五,现代大学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教师自我管理、学术自治的制度。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中,学术规范、职业操守、伦理,包括教师的幸福、良知、教师的义务和公正,都应当将个人行为纳入群体行为之中,形成教师职业的荣誉感、道德感,教师群体的共同文化。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意义及现状
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教师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工会组织实施群众师德师风实践活动,可以使得师德感情得到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规定了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也就是从道义上规定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和行为去完成教师的本职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吸引教师广泛参与师德建设,使教师精神生活得到充实,也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吸引教师广泛参与,可以使教师道德境界得以升华,为教师良好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外,师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使教师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得以增强和提高。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教师职业始终被认为是神圣的职业,教师被称为净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催生了教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大多数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教学工作;能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无私奉献,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人也滋长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意识,导致了一些高校教师理想信念的动摇和师德修养的滑坡;少数教师放松或淡化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敬业乐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强,不重视良好师表形象的塑造;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地角色和应有地人格风范,教学纪律观念淡薄,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地关系。一些高校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对教学敷衍了事,对集体漠不关心;一些人凭高校教师支配时间自由度比较大的有利条件,担任过多的社会兼职或私自办学,影响了校内任务的完成。这些行为虽属个别现象,但却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损害乐自己的形象,更损害乐全体教师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乐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四、二级分工会在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工作措施
开展群众性的师德实践活动,发挥二级分工会在师德建设中的优势和特色。教师既是师德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师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教师置身于道德实践之中,按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就会促进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顾大局,讲诚信的好风气的形成;做到人人从本职工作做起,使自己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得以增强和提高。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多方位的工程。在这一工程实施过程中,高校二级分工会有其优势和特色。首先,二级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会员包括了一线的教职工,这为开展群众性师德实践活动创造了活动共建,同时提供了组织保证和群众基础。第二,二级分工会有一支专兼职干部队伍和积极分子队伍,他们大都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热爱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这无疑是开展师德时间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三,二级分工会大都拥有用于开展活动的固定载体、文化阵地和业余社团,它们在师德建设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第四,二级分工会有着相对独立的活动经费,为开展师德师风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
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工会组织贯彻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教育工会无疑也要落实这一要求,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活动为纽带的工会工作为师德建设创造了很好的契机。
首先,打造女工平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不断增多,女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已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在高等教育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女教师已构成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扩大的女教师队伍,工会女工组织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特点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开展了与之相适应的专题活动。如:课堂形体、时尚仪容与化装、课堂板书、嗓音保护与发音技巧等专业知识讲座与训练,使女教师们从中受益,专业课程收到了艺术性效果。女教师素质拓展不仅是家庭稳定、和谐的基础,也是建设人文校园、和谐校园的基础,使以女教师为主导的家庭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第二,构建青工平台
青年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也是高尚师德的传承者。青年教师的培养及迅速成长对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校工会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适合于青年人寓教寓乐的文体活动。一方面从业务技能上给予培训和提高,另一方面从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先后组织青年教师课件制作专题讲座和课件制作竞赛活动,并利用教学活动闲暇之时为青年教师组织联谊活动。从精神层面上使青年教师体验到教工之家与学校的温暖和关怀。
第三,搭建社会平台
分工会利用教师自身特点,结合“支教扶贫”工作坚持开展“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的主题活动,使师德师风建设领域从狭小的校园拓展到全社会,从教育教学环节突破到生产生活领域,得到社会多方关注和好评,使得广大教师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第四,加强教师的凝聚力工程
积极开展群众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的集体荣誉感,树立文明规范的良好意识。除了配合学校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之外,还要精心组织教职工合唱团、舞蹈团、棋类、教工之家等精彩活动,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使广大教职工知行结合、同心同德,增强献身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组织教师参观德育基地,观光祖国大好河山,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对教师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送温暖”活动,切实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困难,使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工作,感受到工会就是教师温暖的家。各工会围绕本单位工作性质、特点、工作重点,开展教职工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对教师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这样既保证了高校教师充分参与自我教育,又体现了活动的积极性、群众性,同时又确保了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向性。
第五,树立师德榜样,让榜样风范辐射教师群体
先进典型地事迹体现了优良教风,反映了当代先进人物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运用各种传媒、渠道,特别是教师节的庆祝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他们地先进事迹,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学习师德榜样,通过典型来引导、带动全校地师德建设。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能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推动创优争先,促进共同进步。在浓厚的尊师、爱师、学师、促师氛围中,使教师受到关怀、鼓舞、鞭策、激励,更加安心本职工作,热爱教育事业,自觉地养师德、铸师魂、树师表、练师能,为培养人才多作奉献。
第六,营造环境、强化机制,使优良师德师风健康发展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它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师德建设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和谐文化校园建设的环境支持,还需要强有力的机制建设。师德师风要取得好的效果,领导重视是前提、部门协作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责任落实是关键、整体推进是目标。领导重视就是要在上级工会、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规范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使“软德育”变成“硬指标”。将宣传教育计划、人事制度考核、教务师风监督、科研学术规范、学工学风条例、工会评选表彰等工作指标分解到部门落实到责任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五、结语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在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中,工会对教育职能这一问题整体性的理解及传统操作方法的变通和突破,不仅是适应新形式任务的需要,也是提高工会工作效能的迫切需要。高校工会,特别是二级分工会要正确定位,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围绕中心工作,主动服务教育事业, 做好各类以提高师德师风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把它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既会唱主角,也能充当配角,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尽职尽责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1932195.
[2]王登运.要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工会论坛,2006,12(1):43.
[3] 郑新先,毕淑玲.高校工会与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4):6-8.
[4] 何艳熙. 论高校工会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7,17(4):41-43.
[5] 陈素红. 论高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J].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24(3):71-72.
[6] 马新峰. 高校应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 平原大学学报 , 2002,19(3):67-68.
[7] 李 冬.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