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青年教师素质 更好为学院作贡献

发布时间:2010-03-26 作者: 来源:

摘要:青年教师是工会会员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培养学生、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青年教师素质的构成,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的途经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培育优质的学生,增强教学科研水平,更好为学院作贡献,达到教师、学生、学院三者共盈。
关键词:青年教师  素质  共盈

      青年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通过对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才能增强教师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更好为学院作贡献。
      一、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对青年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就必须以德立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神圣,首先在于其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的直接影响力。在师德师风建设上,要树立“师德兴则教育兴”的观念。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培训,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研讨班、时事政治讲座、国情考察等形式,进行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的教育;从教师群体的思想实际着眼,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的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发扬爱国主义和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通过建立学生对教师师德的测评办法以及师德监督等措施,建立完善的师德师风评价考核体系,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在职务评聘上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二、通过有效途经,提高知识能力素质
青年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对于现在知识更新频繁的时代显得更为重要,其培训提高的形式可按理论和实践统一,按需培训、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立足国内,以在职为主,注重实践,多种形式并举的形式。
一要加强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特别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培训,这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少走弯路,早日成为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重视教师岗位培训和进修提高,组织新教师参加《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高校教师伦理学》、《高校法规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培训,
      二要实行和强化导师制。聘请治学严谨、师德高尚、教学科研功底扎实的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坚持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对新进来的教师都要配备一名政治业务素质好的骨干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老师要按照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认真加强对新教师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使其尽快熟悉教学过程及其各个教学环节。明确导师任职条件、职责和任务,详细制定新教师培养计划。把导师对新教师的培养情况,作为指导老师年度工作考核的依据,把新教师在培养期间的工作表现作为新教师转正、定级、晋升、评奖的依据。
      三要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各类竞赛活动,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让青年教师在教学、 科研的实践中,在相互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学术梯队和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带动重点学科在前沿领域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
      四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进修,攻读各类学位,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有组织、有计划地选送一批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提高学历(学位),并加以资助。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考核。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等各类学术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进修班。
      三、面对压力和挑战,提高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青年教师要通过积极参加工会文体活动、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悦的适应。心理健康的教师,总是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并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因此,作为青年教师能否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很好地生活、学习和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点取决于他是否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
      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教师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极其复杂而艰巨。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因此,要求青年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达到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标准。
      善于控制情绪是教师心理调节的有效措施。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具体方法有:一是意识调节法。即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定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时刻想到为人师表应具有的心理修养,自觉驾御自己的情绪情感。二是“宣 泄法”这是一种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的方法。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不要闷在心中,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把自己认为不愉快的事或痛苦的感受叙述出来。三是暗示微笑法。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可以找来亲朋好友娱乐一番,讲几句话,笑上一阵,大脑皮质里出现一个兴奋灶;也可以闭上双眼,面带微笑,在心理给自己以积极的暗示:不要皱眉头,烦恼就会过去……四是体育锻炼法。此法既可以促进机体功能,又可使精神放松,使紧张心理得以缓解,达到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五是变换环境法。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自觉地运用变换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办法来调节情绪,摆脱心理压力。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下班后心情仍很烦躁时,不要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可干些家务,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或者串串门,聊聊天。这样有意识地变换生活环境,就可以分散和消除不愉快的心理,受到一些自我开导性启发,情绪就会稳定下来。六是避免心理错觉法。这里有三条原则:第一, 你所有的心境都是由于你的思想或者说“认识”而产生的。你之所以会有现在这样的感觉,正是由于你此刻的想法造成的。第二,当你感到心情郁闷时,是由于你的头脑正被一种无孔 不入的消极情绪所占领。这个时候整个世界看起来就像你想像的那样一无是处。第三,消极思想几乎总是包含着严重的失真,扭曲的思想差不多是使你感受到痛苦的惟一原因。当你排除了这些失真的思想而勇敢地面对真正的问题时,你就会不那么痛苦了。这三条原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很多痛苦是人们的心理错觉造成的,也可以说是自己虚构的。因此人们要在恶劣情绪产生之前就识别和制止它。七是升华转化法。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就是将因为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将挫折化为动力,将压抑变为激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能使人忘却烦恼,给自己带来愉悦等等。
      四、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按照“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原则,学院要加强仪器、设备等实验设施建设,千方百计为教师营造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各级领导、工会要关心青年教师,同事之间团结协作,学院上下同心同德,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无禁区的原则,尊重特点,鼓励创新,奖励成功,正确对待失败,形成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平等交换意见的学术氛围,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逐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营造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的宣传教育,努力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营造一种尊重理解的校园环境。
      应该避免过分控制、等级森严和计划过细;密切监视、怀疑和不信任、冷漠和没有人情味的相互关系;当众批评教员、要人屈尊领情、发脾气、施压和强迫的行为;霸道、自我膨胀、不顾反对意见强行做决定、不鼓励讨论、名目不清的惩罚等。因为它们只会产生压力,造成疏远,使领导威信降低,丧失起码的凝聚力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使青年教师中出现反感、防范的恶意氛围。
     总之,良好的校园氛围应该是一种民主和谐、相互激励与合作、鼓励改革创新、鼓励积极进取、重视对学生的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氛围。
      五、以人事管理政策为龙头,促进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学院的每一项工作都要靠人去完成,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相互协调与发展,取决于从事这些工作的人的整体素质,取决于人和事是否相宜,取决于人事关系的协调程度。学院人事管理的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院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可以说,学院人事管理、人事政策是学院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指挥棒,是导向。通过人事管理使各方面的工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高素质的人才、高质量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开拓创新,从而使教学、科研、管理几支队伍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人有时总有一些惰性,需要有外界的压力才能促使其自身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人事管理措施,直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用严格、周密的考核、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来强化引导,考核结果作为晋级、晋职、评优、选拔等的依据。制定各种奖励制度、鼓励办法等激励措施,重奖在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等方面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千方百计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从而潜心于教学、科研和技术成果的转化等工作。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况,让青年教师真正感到努力工作有想头、克服困难有劲头、尽心尽责有奔头、磨磨蹭蹭没望头、躲躲闪闪没取头、草率敷衍没干头,从而呈现出“我靠学院生存、立业,学院靠我兴盛、发展”这样一种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