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彭年教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献身高教事业,勇攀科学高峰,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丰硕成果,在推进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为一位陈景润式的优秀知识分子。
陈彭年同志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1979年破格考取数学专业研究生,1982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9年调入中国计量学院任教。1991-1994年在职攻读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计量学院教授、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省部级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带头人。他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科学,二十多年如一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数学和控制理论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悉心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控制原理》、《泛函分析》、《系统辨识与滤波》等十余门课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受到了广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尊敬和爱戴。
陈彭年教授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子项目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研项目。其中,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线性系统镇定和非线性逼近》经专家评审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荣获2003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等国际自动化界一流学术刊物上。陈彭年教授的研究成果分三个方面:①稳定性理论中的jacobi猜想;②非线性系统镇定;③Banach空间中线性系统可控性。
1、在稳定性理论研究中,陈彭年教授独立地解决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jacobi猜想。稳定性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Jacobi猜想是关于平面微分方程全局渐近稳定性问题的猜想,是非线性系统稳定理论中一个极为著名的问题。该猜想自1961年被提出以来,许多国际著名数学家一直在研究它。国际著名数学家、波兰Banach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Olech教授曾说,他对这个问题一直感兴趣了三十多年。著名的《美国数学评论》对陈彭年教授等人关于Jacobi猜想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四次评论,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他们独立解决了Jacobi猜想。
2、在非线性系统镇定问题研究中,陈彭年教授提出了非线性动态输出反馈镇定的新方法,解决了部分线性复合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镇定问题。该方法所构造的动态补偿器是线性的,闭环系统具有抗高阶干扰的能力,到目前为止,这是最好的研究成果,这对实际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稳定性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它不但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将一个不稳定系统变成一个稳定系统的控制方法称为镇定。非线性系统的镇定问题广泛存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控制、机器人控制、机电控制、化工过程控制等系统中,1986年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控制系统学会召开高峰会议,会上将非线性系统镇定问题列为最重要的未解决问题。可见,非线性系统镇定问题是世界级的难题。
陈彭年教授关于非线性系统镇定问题研究的主要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和《 Automatica》上。其中 在《Automatica》上发表的文章是regular paper (长文)。审稿人对论文给予充分的肯定,其审稿意见是: ① All the Mathematical derivations and ideas are very cautious; ② The paper proposed a structured approach that strongly improves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approaches。(中译文: ①所有数学的推导和思想是严谨的; ②本文中提出了一种构造性的方法,此方法极大地克服了现存方法的缺点。)
3、在可控性理论研究中,陈彭年教授将自反Banach空间中线性系统的精确可控性准则推广到了一般Banach空间上,并提出了新的精确可控性判别准则。这是目前适用范围最广的精确可控性的判别准则,把该领域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这对研究Banach空间上的控制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还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有关研究人员一起进行了资源卫星太阳能帆板驱动系统稳定性分析,确定了稳定性的吸引区域。
陈彭年教授品德高尚、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为人谦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堪称一位陈景润式的优秀知识分子。对于他长期以来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并取得的显著工作业绩,组织上也先后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于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浙江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2001年获西湖区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2003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经专家评审,该获奖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